關於服務
梭巴仁波切開示 瑞美譯
以下的忠告由梭巴仁波切提供,以策發FPMT的工作人員能夠樂於他們為佛法中心所做的「社會服務」。
一般人在佛法中心工作時,他們會認為:「哦﹗我要做杜會服務」,在托育中心或孤兒院、老人之家或類似的機構。不知為何,人們認為「我必須做社會服務」。雖然不是每一個人,但是許多人不認為佛法中心的工作是一種杜會服務。事實上,那才是最好、最重要的社會服務,對自已及有情最有利益。但是,從西方的社會服務觀點來看,即使你為佛法中心工作,你所認為的社會服務卻是別的事- 是關於病人、小孩成老人之家之類的。
當你去那些地方工作時,從一開始,你就有這種動機-你要奉獻自已在那兒工作。你奉獻自已。你懷著這樣的動機去那裡。你抱持那樣的看法去到那裡。所以,你在那兒工作就有很大的不同。秉持這樣的動機,你以奉獻的心去到那兒。你想 「服務 ,社會服務」,所以你不期望從那裡得到什麼。你就是奉獻。當然,由於你的意樂,你能從中獲得更多滿足。而許多人來為佛法中心工作時,他們並不這樣想。尤其在中心工作遭遇困難時,人們似乎沒有正確的動機,或者沒有如此強烈的正確動機。
當你在中心不具備這樣的態度時,我執就會跟著你的動機而來。那麼,這樣的動機就會變成不是你要服務大家,而是要大家來伺候你﹗你的動機導致自我中心,然後你將面對許多困難、個性衝突的問題。這將使中心難以和諧。
因為動機,因為沒有安立正確的態度,這使得在佛法中心很難獲得內心的平靜,就不像你在其他地方(做社會服務)工作、奉獻自已。如果沒有相同的正確態度,你會製造許多、許多問題。也會使你在中心的生活痛苦。為中心工作的念頭將變成一種負擔。它將變為負擔而非樂於服務。它變得不快樂,然後你無法享受生活。有時,你也許會認為佛法中心無益於心。「我無法獲得內心的安寧。」這些事情都可能在中心發生。
同樣的,或者在僧院,或有些學習佛法的人,如果沒有正確的心態,或不知道如何學習,那麼你可能遭遇到同樣的問題。在研讀了這麼多的法本之後,你所讀的將變成知識,如同書房或圖書館,保存了許多提供資料的書籍。然而,你的心依然如昔,甚至更糟。或許你更加驕傲。然後,你可能會想「西藏佛教並未讓我獲得滿足或內心的平靜。它沒有讓我滿足。它對我沒有幫助」等等。會有這樣的怨言。但不是每個人,某些人會抱怨。我認為這跟動機有密切關係。
態度最重要。如果你主要在修學佛法-要知道如何修學佛法。如果你在中心工作-要知道如何在佛法中心工作。如果你在中心服務-要知道如何去做。其中有外在的善巧,「如何去做」你要做的事,猶加一般世間人常說的「專業技巧」。另外還有(內在的)「如何去行持」,這攸關你的心、你的動機。
「如何去行特」有二。所以,即使你外在非常專業,但是如果你的意樂不存在- 如何為他人奉獻自已,或利益他人之思-如果沒有這些,那麼你的意樂將是自我,所以導致你無法享受生活,找不到滿足感。你的生活依然不快樂。當你為佛法中心工作時,你應當有同樣的奉獻自已的心態,如同當你為孤兒或小孩等類似的對象服務時一樣。你應當有相同的態度。我想這非常重要。
為什麼我強調為佛法中心工作是最好的、最重要的社會服務,因為所有那些其他的服務都非常重要,而且非常必要,但是如果有情不了解佛法,他們就無法修行。他們沒有機會去修持佛法。如果他們不修持佛法,就無法去除苦因、煩惱和業。跟隨而來的問題是,他們會無止盡地在輪迴中受苦,如同他們無始以來一直在受苦般。他們的痛苦將永無止盡。這是重點。唯有佛法可以止息他們無始以來的輪迴苦。
因此,這是對自己、對他人最殊勝的服務。這是最深切的服務,最具深度的社會服務。這樣做有最究竟的利益,甚至可以去除微細的惡業習氣。淨除微細的惡業習氣,然後你才能去幫助眾生。所以,我認為這非常重要。
要每天快樂地為有情工作,動機非常重要。有了正確的動機之後,許多的問題:個性衝突、人事問題等等,都會自然減少。這帶給別人許多好處,也在你的生活增加許多喜悅、和諧。這會為中心帶來極大的成功和溫暖的感覺。當外面的人來到中心,他們會感受到中心的人有顆溫暖的心。這能攝受他們。
人們感受到中心的吸引力。他們很想再回來。如此一來,他們能學習越來越多的佛法,越來越能修行。珍愛他人。這非常重要。這些事都非常重要。中心就是要這樣發展。如何發展中心依靠的就是這些。
(這是2001年10月14日在加州阿帕多斯「卡措碟千林」的開示。由FPMT教育部門的肯多.瑪格紐森翻譯及編輯。)
|
2009-06-08 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