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玲 譯
◎授記
佛陀降世十分希罕,就像優曇缽花要從地面開到天上一般。為什麼呢﹖要成為世間的佛,必須孕育無上菩提心,而且在三阿僧祇劫,無量長的期間,累積大量的功德和知識。無數的因緣必須齊備,譬如淨化佛土,圓滿誓願,還要能發展弟子的善根。諸多因緣齊備是非常困難的,所以世間往往陷入黑暗期,有佛降世的光明時代真可說是絕無僅有了。
慈悲的導師最初如何孕育菩提心呢﹖在無量劫以前,他正好生為地獄中的一條牛,在牛群裡拉車。這時他對另外一條較衰弱的牛伴產生了悲心,就告訴閻羅魔鬼阿藍,願意獨自拖負重擔。阿藍對這一念慈悲感到非常生氣,就用三叉戟刺死牠,而這頭牛立刻轉生為三十三天的菩薩。
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,佛在三阿僧祇劫是這樣修行的:很久以前,導師處在有學位的時候,曾經承事、榮耀了無數如恒河沙數的佛。他圓滿了發展和淨化的事行,而在色究竟天的密嚴剎土示現具有五決定的報身。以同一報身,依照遍虛空各世界中-弟子不同的根器,示現化身,成就眾生。
後來,由於菩提心及願力成熟,要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圓滿的化身,慈悲的導師便在迦葉佛的時代,出生為婆羅門子阿耨多羅。成為最勝王左右的僧侶,並獲得迦葉佛的授記:「婆羅門子阿耨多羅,在我涅槃之後,人的壽命只有百歲之時,您將成為如來、應供、正偏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名為釋迦牟尼佛。轉法輪到世壽八十,但是涅槃之後,您的教法將長久流傳。」
婆羅門子死後到了兜率天,示現為莊嚴的最後一位白幢菩薩。由於自身功德和諸佛加持,從八萬四千種歌樂中,出現這樣的訊息:「您具備了大量宏偉的功德,無限的自覺、知識、才智,您的智慧光明輝煌,威力無匹,神通廣大,切記迦葉佛的授記。無上之主,由於您的功德光耀,兜率宮莊嚴華麗。但是您具有大悲心,請降臨世間弘揚佛法大舉法幢吧﹗」樂音一再地催促他降臨我們這瞻部洲。
記起往昔一切諸佛的授記,使他再下決心來到世間,幫助壽命百歲的這個黑暗時代的眾生。
他選擇了瞻部洲的人類,因為他們貧窮、短壽,卻往往很聰明,所以容易產生強烈的出離心,也可能使早年造的業,當生就成熟。
他見到淨飯王的皇室傳承完美無瑕,而且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的家族,七世以來都是清白的。此外,摩耶夫人多生以來曾經發願要生出佛。
◎出生
選定彌勒為繼承者之後,菩薩宣示了到地球上示現無上佛果的心意。他放出無數的九重光芒,諸如 "大樂莊嚴光"等,驅散億萬銀河系的一切陰影,使一切日月失色,瞬間消除了惡趣苦,拔除一切眾生的迷執,成辦一切懿行,例如向所有需要調伏的對象示現適切的景象等。
按著,全身毛孔放射出特別為佛的母親設計的光。摩耶夫人在每月的淨障閉關之中,感覺這光進入身體,帶來大樂。此時她體內右側出現了三個套疊在一起的寶塔,方形、四柱,上層樓閣為飾,大小約可容納六個月大的嬰兒……在第三層寶塔中,有圓形寶座,上面是精緻衣料做成的嬰袍……
之後白幢菩薩帶著無量的聖眾和供品等,緩緩從兜率宮降世,化身為雪白的六牙幼象,在午夜後第一更時分,進入母親身體的右側。
隨即現身為六個月大的嬰兒,穿著長袍,交腳坐在摩耶夫人體內右側的寶塔中的寶座上。周圍有多如十個宇宙的微塵數的菩薩眾隨侍,每位菩薩都住在檀木寶塔裡……
就這樣在子宮裡安住了十個月,培育並解脫了無數的弟子、無數的菩薩眾和其他眾生……
到了出生的時候,摩耶夫人想去藍毘尼花園。她坐在珠寶車上,由四大護衛天王拉車,帝釋天王在前面開路,梵天在一旁為她打扇,無數眾神目不轉睛地凝視端坐在子宮內寶塔中的菩薩,向他鞠躬、祈求。
抵達藍毘尼之後,摩耶夫人在樹叢中漫步,端詳著每一棵樹。地面平坦,綠草柔軟如茵,還有一棵住著古代女王藍毘尼的燦爛寶樹,受到許多淨土的天神崇拜,樹的根、幹、枝、葉裝飾著寶石,開著人間和天上的花朵,散發無比芬芳,還有七彩的飾帶妝點。
摩耶夫人用右手抓住寶樹的樹枝,當她伸出手臂,抬頭看的時候,釋尊從右脇誕生了,像金色的聖柱一般,放射出來的光芒好比來自百萬個太陽。此時整個天空充滿神聖的供品,梵天和帝釋天抱著裹在神聖絲袍的釋尊……
這時釋尊說話了,「看著我﹗」並且站在地上朝四方各走了七步。「天地之間,我最尊﹗」他發出了大獅子吼。當菩薩出生的時候,他身體的光芒比千個太陽同時昇起,還要耀眼,當下照亮全宇宙,甚至照澈地底。凡是被光芒照射到的眾生便充滿了喜樂;執迷和痛苦頓時消失。菩薩在子宮中居住的檀木寶塔,被梵天請走,放在梵天的天宮,當做聖壇。那時百花齊放,果實成熟。天宮降下花雨。三惡趣消失,地球六向震動……
◎出離
這位釋迦王之子,雖然受到令人迷惑的感官對境所誘,卻生不起樂受,不覺得高興,反而好像被毒箭穿心的獅子。
有一天,在父王的大臣、朋友的兒子陪伴下,得到國王的允許,出城去看森林間的草地,求得平靜。
他的寶馬康達卡,掛著金色的鈴璫和馬韁,美麗的金色馬鞍,他騎在馬上,就像月亮騎著彗星。
喜愛樹林,嚮往草地美景的王子,走到森林外圍,距離最近的空地上;到了那裡,他看見有人在耕地,被犁開的地面就像水面的波浪。
看見地上的嫩草被犁得支離破碎,翻開的土上佈滿死掉的幼蟲和蟲卵,他深感哀傷,就像親人被殺一樣。
再看看耕作的人們,臉上沾著塵土,飽受風吹日曬,牲畜因拖負重擔而踉蹌,至尊的內心極端悲愍,於是下馬緩緩而行,思索世間的生滅,悲痛地叫道;「實在太可憐了﹗」
為了能夠完全獨自沈思,他排除隨從的朋友,自己走到一棵孤立的玫瑰蘋果樹下,美麗的樹葉在風中顫動。他坐在樹蔭下,地上的嫩草亮如琉璃。禪思著世間的起源和壞滅,他把握了入定之道。心一旦入定,隨即解脫一切悲苦,諸如對世俗物質的貪欲等等,達到初禪。不受任何罪惡、安靜或紛擾的影響。
在沉思中獲得至極的喜樂之後,對世間道已經了然於心的他,按著又作如下的禪思:
「可憐啊﹗脆弱的人類,自己逃不過疾病和老死,卻因為慾望和無知的蒙蔽,而厭惡地坐視被老病死折磨的其他人。如果當下的這個我,知道自己最高的任務,卻對本性相同的另一個人感到厭惡,那就太不應該了。」
當他徹底地思惟一切眾生共有的疾病、年老、和死亡的過患時,以往從自己的活力、青春和生命之中得到的歡樂,瞬間消失無蹤。沒有歡欣,沒有懊惱;;不猶豫、不怠惰、不昏沈;沒有慾求;既不憎恨也不鄙視任何人。
如此單純、冷靜的禪思在這位偉人的內心滋長。此時有一個沒有被別人注意到,穿著乞丐衣服的人慢慢地爬過來。國王之子問他 :「你是誰呀﹖」對方回答:「我因為恐懼出生與死亡,所以成為追求解脫的苦行者。
在註定壞滅的世間尋求解脫,我發現不滅的快樂是遠離人群的,存在於我獨特的思想,把充滿罪惡的激情,從一切感官對境抽離出來。
不論住在何處,在樹下,或空屋,山野或樹林,我獨自流浪,沒有家累,沒有期盼,我只是乞丐,隨遇而安,只追求至善。」
說完之後,就在王子眼前,他突然飛上天空;原來是天眾之一,知道王子的思想不同於其外觀,所以特來喚起他的記憶。
對方像鳥一般消失於天際時,至尊之人驚喜交集;至此完全瞭解法的意義,內心決定完成傳法志業的方式。
這時就像帝釋天一般,而且已經調伏了諸根的王子,渴望回家了,他跨上寶馬,回頭找尋朋友,就在當下,他不再追尋欲求的叢林了。
不斷地想滅盡年老和死亡之苦,謹記著在林中的思惟,他再度進城,卻毫無希求,就像一隻在林中漫遊的大象回到了競技場。
◎證悟
悉達多內心非常平靜、自在。他坐在樹下的時候,定力更深,智慧更澄明。在這樣清明、平和的心態中,開始審察生命的本質。「受苦的因是什麼﹖」他自問,「永恒安樂之道何在﹖」
他的心眼,視野遠超過自己的國家、世界。不久之後,太陽、行星、太空和遙遠的銀河系裡的星星,都出現在他的禪思之中。他知道每一件事物,從最小的塵粒,到最大的星星,全都以不斷變化的形態串聯在一起:成長,毀壞,再成長。一切都互相關聯。沒有一件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,每個肇因都對其他的一切事物造成影響。
瞭解到一切事物的關聯性之後,更深一層的真理又浮現心中。他深入觀照自身,發現悉達多王子只是無始以來一連串的生命中最近的一世,而且每個眾生都是這樣。我們不止一次地一再出生、過活然後死亡。死亡只是心識離開目前的肉身。死亡以後,心識會找到新的肉身,就像旅人從這個客棧搬到另一個客棧。一個生命結束,另一個生命開始--生死之輪就這樣不停地轉動著。
他也看到我們從一期生命轉入另一期生命的時候,不斷地變化並且相互影響。好比演員變換角色,我們的角色也在各期生命之間變化。有時候富裕、安適,有時候窮苦、潦倒。偶爾感受歡樂,但是更多的時候處在困境中。悉達多也看到處境改變時,和他人的關係也隨之變化:我們往昔全都曾經互為朋友、仇敵、父母和子女,千千萬萬次。
接著他觀照世間的一切苦。看到一切眾生--從最小的昆蟲到最偉大的國王--都追逐快樂,結果只是不滿足。找不到我們追求的東西固然難過,就算找到了我們所要的歡樂,也會很快褪色,我們又要追逐別的了。
他看到眾生如何自尋煩惱。無視於萬物無常的真理,人們說謊、偷盜,甚至殺人來強取所欲,而這些東西從來不能帶來他們所要的持久歡樂。內心越充滿貪欲和瞋恨,就越是彼此傷害,甚至傷害自己﹗每一個傷害性的作為都使他們更加不快樂。眾生追求和平,卻只得到苦難。
終於,他發現了止息這一切痛苦的方法。如果能夠和他在這個晚上所看見的一樣,清楚地看到真理,就會停止所有求樂避苦的盲目奔波。內心沒有任何貪和瞋的話,就不會再做出傷害其他眾生的事。克服了內心一切的自私,就等於徹底滅除不快樂的因。除去瞋心,內心就會充滿慈愛,慈愛的心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平安與快樂。
當悉達多明白了這一切,連最後的一絲無明也從他的心中消失,內心充滿燦爛的淨光。他不再是凡人。他已經完全悟入實相,現在他是佛,是圓滿的覺者,達成目標了。
他帶著平靜安詳的笑容,從禪定中起身。那時正值黎明,太陽剛從東方冉冉升起。
(譯自1996年5一6月份《壇城 Mandala》雜誌)